位置: > 尊龙d88app >

尊龙d88app

公司新闻

《樊粹庭文集》:从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的伟大变革

  • 发布时间:2024-05-27 17:12 来源:admin

  谈起豫剧这一中华戏剧艺术瑰宝,便不能不提樊粹庭(1905-1966)这个名字。

  常香玉说:“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崔兰田说:“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民国时期以樊粹庭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豫剧改革的深度介入,才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历史将樊粹庭与关汉卿、魏良辅、李渔等联系在一起,理所当然地定格为中华豫剧从古典走向现代进程中一架坚实的桥梁、一座巍峨的丰碑。

  近日,张大新教授历时7年编校完成的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1-6卷),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00多万字,荟萃了樊粹庭先生倾尽毕生心血编创、执导的50部戏剧文本,辑录了他40年艺术生涯的自传、日记、导演手记、论文、剧评、书信和不同历史阶段见诸各地报刊的评论文章,并附有弥足珍贵的作者生活照、演出剧照等图片资料。借此机会,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举办研讨会,邀请专家对樊粹庭的艺术造诣和《樊粹庭文集》出版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期《论苑》摘登部分专家发言。

  《樊粹庭文集》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早期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这一伟大变革进程中戏剧文献的空白,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豫剧第一批自创自导自演剧目的真面目,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工作的标志性产品。文集为众多戏曲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本,也为当下传承、保护民族戏曲,促进戏剧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樊粹庭有雅俗共赏的戏剧观,在戏剧改革当中,融入了中西合璧、博采众长、求新求变的编导理念。他将豫剧准确地定位为地方性大众艺术,剔除旧剧中过于粗糙的成分,提倡雅俗共赏、平易朴实。他追求审美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戏剧面向观众、贴近生活、追踪时代、雅俗共赏。樊先生是河南大学第一位文学硕士,其著作大多取材于历史的典籍。在国难时刻,樊先生敏锐地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编导上演慷慨悲壮的戏剧,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抗战爱国的热情和斗志。同时,樊先生在剧作中塑造巾帼英豪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对女性的关怀。

  樊粹庭创作和改编的戏剧(以下简称“樊戏”)改写了豫剧诞生300年来无原创剧本的局面,奠定了樊粹庭在中华豫剧发展史上首位编剧、导演和现代豫剧奠基者、开拓者的不争地位。“樊戏”的根基在大众、在民间,张扬至真、至善、至美的天性。它成功的要诀,在于三维互动式的编演模式。“因人设戏”是樊粹庭戏剧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此为轴心,逐步形成了以编导为排演中心、以演员为舞台主体、以观众为接受群体的三维互动式编演机制。这种具有无穷张力的动态机制,激活了戏剧各要素的内部生机,为作家和演员施展才华、打造精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30年代初,他曾用两年时间,对全省75%的县市文化教育现状做了全面调查,深刻认识到戏剧在实施民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当中的重要作用。樊先生把演戏看作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学生先道德后才艺。他本人更是德艺双馨,四十年如一日,毫不懈怠地埋头工作,投入编剧、导演等工程,把豫剧提升为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 王全书)

  樊粹庭先生是河南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也是我校文学教育系第一位文学硕士。《樊粹庭文集》的出版,既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和保护的重要成果,也为包括高校戏剧与影视专业师生在内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部丰富翔实的戏剧宝典。

  樊粹庭自幼热爱戏剧,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系统学习了中西戏剧理论,自觉接受了改革观念,反思当时的种种争论,坚定改革戏剧的信念和志向,顶着压力,用自编自导的戏剧新作,破除外地人轻视河南梆子的偏见。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率人到抗日战线,编导上演一系列鼓舞士气的爱国节目。在其后八年的漂泊生涯当中,和学生住草棚、喝稀粥,从不退缩,这种视艺术事业为生命的担当、牺牲精神,激励着河南大学每位艺术工作者。樊粹庭对古老厚重的艺术始终保持着虔诚、敬畏的心态,积极捕捉河南梆子和其他戏剧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将京剧、昆剧甚至话剧、电影等表演艺术融为一体,聚合升华,一步一步把豫剧锻造成为京剧之外的第一大地方剧种。戏剧界前辈熟知的豫剧声腔提炼、剧场改造,板胡的引进,二胡的添加,舞蹈与表演的教习,以及后来对秦腔表演特长的借鉴、吸纳,舞台技术的借鉴等,无不凝聚着樊粹庭的智慧。

  樊粹庭以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投身于豫剧的编导和传播,自觉担负起改革豫剧的重任,是河南梆子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光荣前驱,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在他身上,凝聚着薪火相传的河南大学40万学子的坚韧、笃实、勤勉、弘毅的人文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关爱和)

  在中国丰富的戏曲资源当中,豫剧占有显著的地位,是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之一。樊粹庭所处的时代,也是豫剧发展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我们研究樊粹庭,不仅是对“樊戏”的研究,也是对豫剧的发展、戏曲的发展变革的研究。

  樊粹庭作为一个豫剧家,他的创作为什么有那么大影响?他熟悉舞台,重视与观众的融合。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是一般民众的思想和情感,奠定了豫剧作为大众艺术、人民艺术的基础。樊粹庭的创作不仅引经据典,还大量使用口语、方言等元素,真正为百姓创作。过去很多文人之作都是案头之作,但是樊粹庭的作品不是这样。他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又懂得百姓疾苦和喜好,因此,他的作品能够活在舞台上。

  对樊粹庭的剧本做重新的校对、整理还是有难度的,张大新教授带领师生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我翻看了剧本以及整理的内容,非常严谨,能够看出这部文集整理的扎实性。《樊粹庭文集》,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次河南大学的整理出版,我觉得对二十世纪豫剧历史的挖掘,对二十一世纪戏曲的创作和发展都极具价值和启示。(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 刘 祯)

  中国戏剧发展到晚清、明初的时候,出现了一股潮流,这个潮流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戏曲。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涌现了四个地方戏曲改革家,被称为“地方戏曲改革四大才子”。他们彼此之间与国剧改革遥相呼应,掀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改革运动,使戏曲近代化、戏剧化,其中一位就是豫剧的樊粹庭。从旧的河南梆子到现在豫剧的过渡,存在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樊粹庭的文化水平也注定了改革河南豫剧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曾说:“某报提到河南梆子,说它过于粗俗,唱词欠文雅等,所以河南戏有梆子,但是不能与晋、陕并论。”樊先生正是看到了人们这种对河南梆子的误解,才自觉担当起改革的重任,这一点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康保成)

  樊粹庭是著名的豫剧作家、改革家、教育家。1934年,他在开封创办了第一个剧团和剧院,并借鉴京剧、话剧之长,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化妆、剧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豫剧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尤为重要的是,樊粹庭创作改编了70余部艺术作品,被称之为“樊戏”。

  由于“樊戏”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我院老一辈戏剧工作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开始对“樊戏”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我院曾经出版文集,收录樊先生的剧本,由于当时受经费、人力所限,未能全部收录。此次由河南大学编撰的文集,弥补了这个缺憾,不仅收录了樊粹庭作品,而且收录了很多手迹,多角度描绘了樊粹庭的一生。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首次向读者公开,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樊先生在豫剧改革领域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奉献精神。豫剧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事儿,更是我们大家的事儿。我们要共同努力把豫剧事业发扬光大。(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吴亚明)

  樊粹庭是豫剧300年发展史上第一位剧作家,也是第一位罕见的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

  在豫陕两省戏曲界的支持下,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与樊粹庭先生家属、子女、好友密切配合,经过长达七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呈现豫剧现代化进程的文集的整理编校任务。这部文集汇集了樊粹庭创作改编的50余部戏剧剧本,辑录了其论文、随笔、剧评,还记录了各个历史阶段全国报刊的评论文章,堪称中国豫剧史上最完备的集成式戏剧宝典。在编辑整理方面,我们力求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寻访散落民间的各地藏本,尽可能将搜集到的不同演出本、手抄本相互比较,斟酌取舍;在文字细节上,择善而从,经过多年的寻访、核查,最终厘定“樊戏”73种;在文集的划分上,基本贯彻了以时间为经的原则,将樊先生心血凝结而成的剧本,分成创作剧目、改编剧目两类。

  我们坚信,整理文集,就是在整理豫剧历史。希望通过文集的出版,能为人们研究豫剧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张云鹏)

  樊粹庭强化了三个传统。第一个是尊重艺术规律的传统。在以革命为主旋律的中国近代史进程当中,樊粹庭始终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清醒地保持着一种独立的立场和观念,始终坚持对艺术规律的尊重、遵循。第二个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实践的传统。作为河南大学首届毕业生,本来可以在象牙塔里从事学术研究,也可以做一个文化官员,但是他没有。他的选择是眼光向下,投身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戏子”行当中,与他们做朋友,全方位参与戏曲创作和实践活动。就像齐如山先生对于梅兰芳的成长一样,樊先生对豫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樊粹庭使戏曲社会性、公众性的特点得到强化,使戏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得到张扬。第三个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文化担当的传统。他始终以重大担负者自任,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使命。特别是创造性地借鉴了京剧、昆曲、话剧,甚至电影的艺术语汇,丰富了豫剧的表现方法,使豫剧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剧种走向大剧种,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他的文化担当意识,对于全国戏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刘彦君)

  对樊先生的评价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巨人”,一个是“丰碑”。这两个词文集中都讲到了。就以“巨人”而言,我认为樊粹庭是一个非常丰富、多侧面的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一个为戏而生、以戏为命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和才华,有巨大创造能力的编剧家,更是艺术事业的先知先觉者。樊粹庭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他在本土出生和成长,是科班出身的大家,他的作品不仅有个人鲜明的风格印记,还有极具地域色彩的人物和语言。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故事,但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表情上,反映了中原人的生活、思维以及表达方式。(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孙广举)

  一个樊粹庭,半部豫剧现代史。樊粹庭以他独特的贡献,赢得了“现代豫剧之父”的美誉。他与被誉为“豫剧现代戏之父”的杨兰春像双子星座一样熠熠生辉,支撑、推动着河南豫剧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樊粹庭留下的这一批“樊戏”至今仍活跃在全国豫剧舞台上,并被其他剧种移植,常演常新。同时,樊粹庭留下的精神、作出的独献,以及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与管理相结合、编剧与导演相结合等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一个“樊粹庭现象”。这些遗产对今天的豫剧发展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陈涌泉)

  马紫晨:我对樊先生的崇拜,始于先生在抗日战争之初,每一个戏演出以后,都要跟着观众一起出剧场,听取观众的评论,第二天就会修改剧本。这个给我印象很深刻。

  谭静波:我们要学习樊粹庭与时代、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他的作品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最基层、最底层的民众生活。他的那种对民众怀有赤子情怀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的戏剧工作者应该传承的。一定要与最广大的民众,与我们这个时代同步,要用这种精神创新我们的戏剧。

  王永宽:我对樊先生的认识,用我的观点表示就是新古典主义。樊粹庭对豫剧事业的贡献,主要在创作和组织活动方面,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戏曲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并建立理论,但是他对戏剧创作和演出,却有清晰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原则。

  刘景亮:我认为樊先生是一个典范,他为改革、发展提供了范本,也提供了理论。因此,我觉得《樊粹庭文集》的出版,将会帮助我们破解当今戏曲发展的难题,对当今戏曲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洪应:现在电影、电视剧,作为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已经充盈了很多观众的精神生活,像樊粹庭这样一座丰碑,这样一个巨人,一个具有传统民族精神和重要贡献的人,确实值得用电影、电视、戏剧的形式搬到荧幕、舞台上。这个事情,我认为做起来也是很有意义的。

  关灵凤:我是樊老师的学生,他不但剧本写得好,对学生也好。学生有错,他总是高高地举鞭子,轻轻地放下。冬天练功,脚冻坏了,樊老师会亲自给我们烫脚,抹冻疮膏。熙朝快史序戏剧美学论集尊龙d88app戏剧艺术的特性西汉通俗演义序戏剧美学喜剧为社会种孽戏剧理论文集戏剧论集西河词话

0